伏羲——古中医药学的始祖

伏羲是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奠基人, 伏羲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学说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与辩证法, 是中医药学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核心内容, 是中医药学创立形成发展生生不息的总源头 。 伏羲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孕育了“天人合一”、“阴阳合一”, 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整体观, 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灿烂文化之根和安身立命之圭臬 。 中医药学术流派在历史文献中最早可考分为三个流派:从伏羲制九针的传说到总结成《黄帝针灸》为一派;第二, 由黄帝、岐伯讨论经脉的传说, 到总结成《素女脉诀》为一派;第三, 由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 到总结成《神农本草经》为一派 。 此后, 中医史上名医辈出, 学派如林……, 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 现就挖掘研究弘扬伏羲古中医药学文化作一探讨交流 。 敬请同仁斧正指导 。
 
伏羲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是古中医药学文化的雏形
1、羲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是古中医药学的主要内容
太极是由无(元)极衍化而来 。 太极是伏羲对无极的升华, 是仰观俯察的顿悟, 是生活实践的总结, 也是定天地、分阴阳、辨五行、演八卦, 来表现生命运动变化规律的符号 。 伏羲是人祖, 也是中医药学的始祖, 为世景仰 。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补叙:“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 作《易》八卦 。 ”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突破了《史记》的界线, 将上古帝王世系从黄帝推至伏羲, 伏羲开始登上官定正史 。 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曰:“伏羲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法象于地, 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 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 ”中华传统文化总是以一种特有的传承性渗透与其所属民族的各个学科领域, 形成一以贯之的体系和系统 。 中医学本身就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必然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 。 伏羲文化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留下了永远难以磨灭的印迹, 甚至成为中医理论的基础 。 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必须寻求其得以形成的文化基因 。 如伏羲的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哲学思想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 伏羲是远古最早用太极阴阳符号来表示描述记载自然界事物特性的人 。 《卦台山》记:“伏羲在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三阳川渭南镇西北的卦台山, 仰观俯察时, 突然从渭河北岸九龙山之阳的龙马洞飞出一匹龙马, 身负图案, 飞落在分心(姓)石上, 伏羲看到后, 顿悟出世间之事原来只是阴阳而已 。 ”于是用白点表示阳, 黑点表示阴, 用阴(--阴爻), 阳(—阳爻)符号来区分男女性别, 日、月、白、昼, 表现宇宙自然、地理、气候、天文、人与自然环境、人体形态、脏腑、表里等 。 《周易·系辞上传》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 老子《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 伏羲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学说思想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 对其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也从相互消长的发展中形成并奠定了古中医的理论构架, 从而促进了中医药学的传承发展 。
 

伏羲——古中医药学的始祖

文章插图

2、太极、阴阳、五行、八卦, 是伏羲人与自然运动变化的特定符号
太极作为宇宙的本原名词, 最早出现于《周易·系辞上传》:“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万象, 四象生八卦 。 八卦定吉凶, 吉凶生大业 。 ”《周易内传·系辞上》曰:“阴阳之本, 绸温相得……, 此所谓太极也 。 ”《朱子语类》曰:“谓之太极者, 所以指天地之万物之根也 。 ”周敦颐《太极图说》曰:“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 动极而静, 静而生阴, 静极复动…… 。 阴变阴合, 而生水、火、木、金、土…… 。 ”伏羲以太极、阴阳符号和五行八卦运动变化规律, 揭示了人类认识自然, 观察事物动静变化的客观规律 。 “以阴阳变化来阐释宇宙自然界万物变化的一切现象, 启示天理亦即人道的变化法则, 究明这一法则, 就可以把握人生立身处世的要谛” 。 从元极、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的变化演绎出了天人合一、对立统一、阴阳消长、整体观念、运动变化的生命哲学思想理论, 成为我国古代易学、中医学、养生、道教、天文、地理等文化领域共同发展的基础理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