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鲜艳牡丹入“诗”来


鲜艳牡丹入“诗”来
牡丹在我国被誉为“国色天香”和“花中之王”,在世界上也负有盛名 。

宋代欧阳修赞美说:“天下真花独牡丹 。 ”他在一首咏白牡丹的七绝中,用蟾精雪魄来比喻她 。 “蟾精雪魄孕云,春入香腴一夜开 。 宿露枝头藏玉块,暧气庭面倒银杯 。 ”他还有“冰肌玉骨钟琼萼,雪魄蟾精孕秀根”的句子 。 传说月宫中有蟾蜍,后以蟾指代月亮 。

牡丹花,一般在暮春开放 。 民谣曰“谷雨三朝看牡丹” 。 牡丹花开时,桃、梨、杏花都已败落,牡丹迟开不争春 。 诗人以花喻人,风格高尚 。 如唐朝殷文圭诗:“迟开都为让群芳,贵地栽成对玉堂 。 红艳袅烟疑欲语,素华映月只闻香 。 剪裁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 。 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 。 ”

又如,唐朝李山甫的牡丹诗:“邀勒东风不早开,众芳飘后上楼台 。 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元代诗人李孝光的《牡丹》诗,颇能表达人们对牡丹的赞美之情:“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 。 画栏绣幄围红玉,云锦霞裳涓翠茵 。 天是有各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 。 名花也自难培植,合费天工万斛春 。 ”

徐夤在《郡庭惜牡丹》中,抒发了对人生短暂、青春不驻的感叹:“断肠东风落牡丹,为祥为瑞久留难 。 青春不驻堪垂泪,红艳已空犹倚栏 。 ”

两宋之交的诗人陈与义的牡丹诗,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充满了爱国主义思想:“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 青墩溪畔龙锺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 ”

白居易《惜牡丹花二首》:“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 ”

李商隐一首牡丹诗是写“醉花阴”的情景,十分生动、形象:“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 ”

牡丹诗的艺术成就也是很高的 。 请看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牡丹芳》的一段描写:“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 宿露轻盈冷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 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 ”诗人用对比和形象描写的手法,写出了牡丹花的瑰丽轻盈,摇曳多姿 。

陆游还以蜜蜂、蝴蝶繁忙恋花的情景,来衬托牡丹的花色不凡,“吾国名花天下知,园林尽日敞朱扉 。 蝶穿密叶常相失,蜂恋繁香不记归”(《牡丹》) 。

有的牡丹诗中,把牡丹花比作嫦娥、婺女、西施、洛神等传说中的神女和美人 。 明人李贽的牡丹诗写道:“忆昔长安看花时,牡丹独有醉西施 。 省中一树花无数,共计二百单八枝 。 ”生动形象、比喻贴切 。

唐代徐凝的一首七绝《牡丹》,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妖万态破朝霞 。 ”

【【牡丹】鲜艳牡丹入“诗”来】

    推荐阅读